长期以来,美国和俄罗斯之所以都十分重视印度,其原因在于其地缘战略价值、经济依赖及地区影响力。
1、地缘战略价值
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,是连接中东、东南亚和非洲的枢纽,控制着全球最繁忙的印度洋航道,尤其是中国超过60%的石油运输需经过该海域。这种地理位置使印度成为制衡地区大国(如中国)的关键支点,美国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合作,可牵制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影响力。
2、军事与经济合作有利可图
印度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场,约90%陆军装备、65%空军装备及41%海军装备来自俄罗斯。同时,美国通过向印度出售 F-35战斗机 、MQ-9B无人机 等先进武器,巩固其在南亚的军事存在。这种军事合作既满足双方经济需求,又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战略渗透。
3、全球战略格局下的地区制衡策略
美国通过“ 印太战略 ”扶持印度,既可应对中国在南亚的崛起,又能牵制俄罗斯在南亚的影响力。俄罗斯则通过维持与印度的军事合作,平衡美国在南亚的军事存在,同时利用印度牵制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。
近年来,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,已经具有挑战美国霸权的能力,而印度从地缘战略地位和人口数量来看,有在亚太地区抗衡中国的实力。在此情况下,印度直接被推到国际舞台充当 "马前卒"。
4、全球主要能源进口国
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出口国,2025年8月美国因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加征关税,加剧了美印经济摩擦。这种能源依赖使印度成为美俄经济博弈的关键节点,双方通过经济合作维持对印度的控制力。
俄乌冲突中,印度不仅未追随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,反而大幅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规模,预计年度采购量将突破8000万吨,甚至有赶超中国之势。更令美国不可容忍的是,印度将精炼后的俄罗斯石油转手卖给欧洲,在不经意间充当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“中间代理人”。
印巴空战已成为改变印度国运的转折点
近年来,莫迪一直周旋于美俄之间,虚与委蛇、八面玲珑,占尽了便宜,莫迪老仙自以为得计,沾沾自喜。然而,令印度始料未及的是,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巴空战,彻底改变了印度在全球战略格局的地位。
事实证明,印度的国际地位已在5.17印巴空战后发生了显著变化,其制衡中国的战略价值已明显削弱。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所导致:
1、军事能力不足暴露致命短板
2025年7月印巴空战中,印度6架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,前线指挥所遭精确打击,暴露了其军事装备和战术的严重不足。美国由此认定印度不具备牵制中国的能力,导致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从“牵制中国”转向“经济收割”,通过关税、制裁等手段施压。
回顾今年5月这一场印巴空战,已经成为印度国运的转折点,印度在南亚、亚太乃至全球的地位都将被重新评估,其国际地位大幅下滑已成为不可否认、板上钉钉的事实。
试想,若是这次印度在5.17空战中赢得了胜利,那么接下来美国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对印度的扶持力度,军火有可能对印敞开供应,此前美国副总统访印,此行主要目的就是为"军事大礼包" 而来的。实际上,美国之所以看重印度,就是因为印度充当了美国全球战略格局中遏制中国崛起的一枚棋子。
为了稳住与美军购订单,印度在战后竟然谎称 "打掉 8 架 F16",并组成宣讲团赴世界各国宣传印度获得的伟大胜利,最终沦为国际笑柄。
实际上,莫迪政府现在因遭受美国关税制裁而觉得委屈,是因为其至今没搞明白,国家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美国之所以扶持援助印度,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,失去了这个前提条件,怎么可能继续维持原来的关系?
2、产业转移计划落空
特朗普政府曾计划将制造业转移至印度,在全球产业链中替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,从而达到其“去中国化”的目的。但空战结果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印度的基础设施(如电力供应、港口运营)和安全环境,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放弃该计划,印度梦想中的“世界工厂”愿景彻底破灭。
可想而知,一旦美国企业大规模涌入印度投资,巴基斯坦的军事威胁或许会让这些投资顷刻间化为乌有。此外,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致命缺陷——电力供应频繁中断、港口运营效率惨不忍睹、海军难以确保海上航运安全无虞,这些致命短板中的任何一个,都足以成为全球制造业向印度转移不可逾越的障碍。
3、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
美国发现印度无法有效牵制中国后,转而通过贸易施压(如25%关税)、禁止倒卖俄罗斯石油 等手段,试图弥补此前对印度的投入损失。这一系列举措导致印度外资净流入暴跌98%,卢比汇率大幅贬值,经济陷入困境。
印度近期面临来自巴基斯坦、中国、土耳其三方面的舆论压力,国际舆论场对其关注度有所波动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中印高层互动显示双方正寻求关系稳定化,2025年7月王毅与苏杰生的会谈强调“相互成就”而非对抗,显示印度在双边关系中仍具有一定的战略平衡价值。
当前印度正试图通过外交转向(如邀请普京访问、加强金砖国家合作)来缓解压力,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其战略价值已大幅下降。
4、经济地位是否提升存在争议
虽然印度自称GDP已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,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评估显示其实际体量仍略低于日本。这种经济数据争议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存在认知差异,但整体经济规模扩张确实为其争取了更多谈判筹码。
5、国际合作中,屡屡担任搅屎棍角色
印度在上合组织会议中曾因联合公报内容与中巴立场分歧而拒签,展现出外交策略的摇摆不定。而在金砖国家合作框架内,印度虽面临成员资格讨论压力,但通过“钟摆式”策略保持参与度,体现其区域事务中的所谓“韧性”。虽然这种弹性使其在多方博弈中仍保持一定话语空间,但失去了其他成员国对其的信任。
美国学者观察到中印经济合作深化趋势,印度在基建、技术等领域仍依赖中国投资,这种结构性联系制约了其完全倒向对抗阵营的可能性。但边境问题等历史遗留矛盾仍存,苏杰生近期表态显示印方既寻求关系正常化,又强调“使命感”维护自身利益。
事实上,印度这种在国际关系中只考虑本国自身利益,耍小聪明,既要…又要的外交策略,不可能在国际合作中与他国达成共识,更不可能成为相互信赖的合作伙伴。印度之所以沦落到今天的地步,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,完全是其咎由自取,怨不得别人。
#热点新知#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热点我见
太原股票开户去哪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